深圳新聞網2025年10月30日訊(記者 田志強)2025年“雙十一”購物季已開啟,各大電商平臺紛紛推出各類促銷活動。為切實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,引導消費者科學、理性消費,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、中山市消費者委員會聯合發(fā)布2025年“雙十一”消費提示。
購物前:選擇正規(guī)渠道,明辨活動規(guī)則
選擇正規(guī)渠道,確保交易安全。建議消費者在購物前優(yōu)先選擇經營資質齊全、市場信譽高、售后服務優(yōu)質的正規(guī)平臺和商家。通過官方應用商店下載購物APP,警惕并避免點擊任何不明來源的鏈接、二維碼或彈窗,防范信息泄露和網絡詐騙。杜絕脫離平臺的私下交易或轉賬行為,確保交易在平臺擔保機制下安全進行。
研讀活動細則,明智放心消費。面對“預售、滿減、秒殺、跨店優(yōu)惠、國家補貼、紅包”等復雜的“雙十一”活動規(guī)則,建議消費者在購物前耐心閱讀并完整理解,重點關注使用條件、有效期、適用范圍及退款政策。充分認知“定金”的擔保性質,支付“定金”需謹慎,若因消費者個人原因未如期支付尾款或取消訂單,定金可能無法退還。
購物中:保持理性,兼顧“優(yōu)惠”與“安全”
堅持按需購買,抵御營銷干擾。建議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制定購物清單,按實際需求購買,避免因“限量”“限時”“最低價”“爆款”“主播推薦”等營銷手段產生沖動消費或過度囤貨。對直播帶貨內容保持清醒,切勿因對主播的個人信任而盲目下單,商品質量與售后服務責任主體仍是商家與平臺。
借助比價工具,警惕價格誤導。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可借助比價工具進行全網比價、查詢商品歷史價格走勢,防范“先漲后降”的虛假優(yōu)惠。
善用“優(yōu)惠疊加”與“湊單”,實現優(yōu)惠最大化。建議消費者在購物結算前有意識地將平臺優(yōu)惠券、店鋪折扣和跨店滿減等活動組合使用,以實現折上折。當購物車金額接近滿減門檻時,可添置少量實用小物進行湊單,以小額花費撬動更大額度的減免。
核實訂單信息,保證支付安全。建議消費者在支付前仔細核對訂單詳情,包括商品名稱、規(guī)格、價格、數量及收貨地址,確保信息準確無誤并享受優(yōu)惠活動。訂單支付時優(yōu)先選擇有擔保的第三方支付方式,切勿輕易向個人賬戶、不明二維碼付款,切勿隨意提供短信驗證碼。
購物后:留好憑證,依法維權
完整留存證據,做到有備無患。根據以往購物季期間消費投訴數據分析,電商領域消費糾紛主要集中在虛假宣傳、質量缺陷、售后不暢等方面。建議消費者在購物后留存好整個購物流程的關鍵證據,包括但不限于:商品宣傳頁面截圖、促銷活動規(guī)則、與商家的聊天記錄、電子訂單、支付憑證、發(fā)票、快遞單號及物流跟蹤信息等。
關注價保規(guī)則,及時申請退差價?!半p十一”期間,各平臺價保期普遍延長,建議消費者在購物后關注價保服務規(guī)則,及時申請退差價,例如部分平臺規(guī)定若商品在價保期內降價,可通過訂單詳情頁的“價?!被颉吧暾埵酆蟆钡韧ǖ郎暾埐顑r退還。另外需注意價保特別約定,例如部分平臺規(guī)定使用了特定紅包、消費券或參與了秒殺、百億補貼等活動的商品可能不支持價保。
熟悉維權途徑,依法維權。建議消費者遇到問題要及時在售后時效內與商家、平臺溝通處理,如對處理結果有異議,依據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》第三十九條規(guī)定,消費者和經營者發(fā)生消費者權益爭議的,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解決:與經營者協商和解;請求消費者協會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調解組織調解;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;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;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。
希望廣大消費者能夠擦亮雙眼,理性參與,在享受購物便利與優(yōu)惠的同時,維護好自身合法權益。